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翻譯
|
歐化中文又稱西化中文(Westernised Chinese language),是指語法、文筆、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文過分影響的中文,一般帶貶義。反對者認為歐化中文偏離傳統中文的特色、用詞冗贅,從而使得上下文難以理解翻譯
歐化中文常見於英譯作品。凡有譯者逐字直譯而忽略中文語法、用詞習慣,則容易寫出歐化中文。久而久之,現代中文也出現了歐化中文的痕跡翻譯 然而,歐化中文般的弊病不限於譯英文,上述現象在其他外語譯文(如日語、韓語)中都有翻譯
歐化中文諸如,使用形容詞時離不開「很」,如:He is tall→他很高、Many people→很多人,而且原用「很」的地方變由表示程度甚深的「非常」替而代之;英文泛指、虛化的you、we等照譯不誤(本應用無人稱);在比較級一律加「更」字,甲比乙好看→甲比乙更好看;判斷詞「是」當成系詞,或把「是……的」、「越來越……/愈加……」等表示強調、細微差別的句式濫用、通用在一般句子中;不顧文體詞彙而大肆雙音節化(甚至連成語俗語也用短語表達);直照外文語法、詞彙、修辭地翻譯而不顧語順與否,即使在翻譯主賓謂結構、特有表達邏輯、方式等亦是如此。
歷史原因[編輯]
20世紀初,出於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反思,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中國文人希望以「直譯歐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進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1]。魯迅說「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的大原因,並非因為好奇,乃是為了必要。」[2]中國音韻學家錢玄同,亦積極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歐洲的語文,他認為,中國文字的意義太模糊,文法不精確,根本不足以「代表新世界」的進步思想[3]翻譯
批評[編輯]
不少文人極力反對歐化中文。翻譯家思果在《翻譯研究》一書指:「目前的翻譯已經成了另一種文字,雖然勉強可以懂,但絕對不是中文。」[4] 詩人兼翻譯家余光中也在〈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一文指「一般人筆下的白話文,西化的病態日漸嚴重。……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機,是西化。」[5]香港學者陳雲也在著作《執正中文》、《中文解毒》中狠批官僚歐化中文[6][7]翻譯
歐化中文舉隅[編輯]
本條目閱讀起來類似評論,需要清理。 |
- 抽象名詞作主語
- 英文經常使用抽象名詞作句子主語,例如謂"The decline in his income has led to a change in his lifestyle",主語為"The decline in his income",即「他的收入的減少」,是為抽象名詞,余光中認為「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這種直譯「太西化了」,並指出中文多以具體名詞做主詞。上述改以「他」為主詞,即「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是比較自然的說法翻譯[5]
- 濫用抽象動詞
- 將動詞變成抽象名詞,配以「萬能動詞」作片語翻譯例如「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反應」原為動詞,但上句把「反應」變成抽象名詞,加上毫無意義的動詞「作出」,使到句子「繁瑣」。余光中認為,此句應當說成「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5]
- 濫用「一」字
- 受英文冠詞「a」或「an」影響,「He is a good man.」常有譯如「他是一個好人。」,而自然的譯法應為「他是好人。」
- 濫用「的」字[8]
- 過度使用「的」字並不加節制,則會導致文意瑣碎、擾亂。余光中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何其芳〈雨前〉的一段作例:
-
白色的鴨也似有一點煩燥了,有不潔的顏色的都市的河溝里傳出它們的焦急的叫聲。有的還未厭倦那船一樣的徐徐地劃行翻譯有的卻倒插它們的長頸在水裡,紅色的蹼趾伸在尾後,不停地撲擊著水以支持身體的平衡。不知是在尋找溝底的細微食物,還是貪那深深的水裡的寒冷翻譯
- 用了16個「的」字,讀起來很繁雜翻譯其中「白色的鴨」、「徐徐地划行」、「深深的水」本可以說成「白鴨」、「徐徐划行」、「深水」。除了「西而不化」之外,英漢字典的編譯者把形容詞都用「的」來翻譯,也會有影響,例如「beautiful」的辭典解釋總是「美麗的、美觀的、美好的」。此類詞多與「是」動詞同造句,例如「天成翻譯社的心情是緊張的」翻譯
- 濫用後綴「性」字(動詞轉化為名詞等)
- 例如「危險性」、「藝術性」、「音樂性」、「影響性」、「中立性」。
- 濫用被動句
- 傳統中文不常用被動句,如「He is called...」只須譯為「他名為/名叫/人稱...」即可,但現常譯為「他被稱為...」。且「被」字帶貶意,「他被讚賞」可寫作「他獲讚賞」、「他受讚賞」、「他讓/令/為人讚賞」等等。而且除了一個「被」字之外,還有「受難」、「遇害」、「挨打」、「遭殃」、「經人指點」、「為世所重」等許多字詞可用。
- 濫用介詞
- 介詞在英文中有重要作用,常被搬到中文濫用,例如:「關於他的申請,翻譯公司看過了沒有?」,「由於他的家境貧窮,使得他只好休學。」
- 語意重疊
- 有時英文需要兩個或以上的詞語才能表達的詞意,翻譯成中文時能夠一個詞語就能表達,卻直譯成相應的中文詞語,例如把「Open Learning Institute」譯作「公開進修學院」,古德明認為其中的「Learning Institute」二詞合起來就是「學院」的意思,把「Learning」和「Institute」分別直譯成「進修」和「學院」,「進修」和「學」的意思就重疊了翻譯[9]
- 詞彙鈍化
- 中文裏一些含意有少許差異的詞彙與表達,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時沒有相應的精準翻譯,或混淆了英文本字的涵意,但卻反過來令中文鈍化單一,令行文用詞不能文隨意轉翻譯例如「只好」、「情願」、「寧願」、「甘心」、「故意」、「被迫」、「只能」、「只有」、「惟有」等涵意具些微差別的詞彙,一些人以英文「Choose」直譯而成的「選擇」取代;「及」、「與」、「和」、「同」、「跟」、「且」、「並」、「而」、「還有」、「以及」、「而且」,各詞意義用法不同卻有人不分;「罕」「凍」「微」替以「很少」「很冷」「很 小/輕 地」;「似」、「像」、「如」、「相像」、「如同」、「比如」、「好像」、「好似」、「好比」、「相似」、「恰似」、「正如」、「恰如」、「就像」、「就如」、「就如同」以及「()……一樣」「()……一般」等詞彙,大半混用而不知差別者不在少數翻譯
- 套公式般用詞
- 例如,直譯英文「further」為「進一步」,而不加理會上文下理。例如:「那幫小流氓進一步欺凌陳姓小販。」可寫為「那幫小流氓再三欺凌陳姓小販翻譯」不同語境,應選用不同詞語,儘量避免套公式,一成不變。
- 濫用虛詞「作為」
- 也許英文書籍看多了,每每看到英文「as」,一律譯成「作為」,而不加思索所要表達之內容。中文自有一套表達方法,「為師者」、「做人媳婦」、「貴為九五之尊」、「身為部門主管」、「做丈夫的」、「做妻子的」等等,無須每事每物都「作為」一番。
- 英文副詞「better」
- 濫譯為「更好地」,如:為更好地認識有機農作物、為更好地發展個人事業。合乎中文章法的寫法為:「為加深認識有機農作物」、「為個人事業更上一層樓」。
- 眾數千篇一律用「們」字
- 舉例:「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球星們」;「護士們」等等。白話中文,使用「們」字作眾數名詞,雖無可避免,也應適可而止,勿濫用,句句與西文對應(有意見認為「們」字只可用於人物用代名詞「你」、「我」、「他/她」等成後綴,不應用用於其他人物類名詞之後)翻譯眾數名詞在中文之表達方式,尚有:「諸」、「各位」、「列祖列宗」、「群醫」、「官官相衛」、「吾輩」、「吾等」、「民眾」、「眾卿家」等翻譯
- 濫用科學名詞
- 一般言談間,毋須每每刻意使用科學名詞,例如:高度、強度。中文講求陰陽平衡,正反兩面一詞包攬,例如:高低、強弱、高下立見;不會偏頗於高者、強者。
- 英文副詞「through」
- 英文句字有虛有實,through往往為虛的;中文常譯為「通過」翻譯通過一詞,中文裡實有所指,強而有力。翻譯家思果在《翻譯新究》一書指出,He delivered the speech through an interpreter. 西化的漢譯為「他通過傳譯發表演講。」較常用的中文是「他發表演講,有人替他傳譯翻譯」基督宗教禮儀中,有以下一段祈禱文:Through Him, with Him, in Him翻譯社 ...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毋須用「通過」基督。
- 複句中分句倒序
- 漢語複句與英語從句習慣語序不同。若表達轉折關係,英語兼有「甲翻譯社 although 乙」或「Although乙,甲」兩種翻譯而漢語本鮮有「甲,雖然乙」之說法。近年此類歐式漢語有增多之勢。假設、條件複句等亦有此現象。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 ^ 《德希達、魯迅、班雅明:從翻譯的分子化運動看中國語文現代性的建構》,作者:張君玫,《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九期
- ^ 魯迅,1934年,〈玩笑只當它玩笑〉(上),《申報》,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 ^ 錢玄同,1918年,〈通信: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
- ^ 思果(2003年):《翻譯研究》引言,台北:大地出版社翻譯ISBN 978-957-8290-86-0
- ^ 5.0 5.1 5.2 余光中(1987年):〈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輯自《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1]
- ^ 陳雲. 執正中文. 香港: 天窗出版、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 2009. ISBN 978-988183639-7.
- ^ 陳雲. 中文解毒. 香港: 天窗出版、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 2008. ISBN 978-988177767-6.
- ^ 余光中《論的的不休》 1996年
- ^ 古德明:〈雄性男人〉,《明報》專欄《明月晚濤》,1989年10月23日
來源[編輯]
- 書籍
- 《魯迅的歐化文字──中文歐化的省思》 ISBN 978-957-496-453-6
外部連結[編輯]
- 媒體報導
參見[編輯]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90%E5%8C%96%E4%B8%AD%E6%96%87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
留言列表